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為何會出現亦十分善於說閩南語的客家人?




為何會出現亦十分善於說閩南語的客家人?


康熙二十五、六年間,廣東惠州、潮州二府的客籍墾民渡臺墾殖,初在臺南一地謀生,後至羅漢門南界到林仔邊溪口,沿下淡水、東港兩溪拓墾。至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事變之時,客籍墾民在下淡水溪一地已至少建立了十三大庄與六十四小庄的墾殖規模。
其時在下淡水溪流域一地墾殖的墾民包括了閩、粵二籍。其中閩籍墾民多來自

漳州、泉州二府,也包括了少數來自汀州的客籍墾民。粵籍墾民則來自潮州府和惠州府。其中來自潮州府的潮陽、海陽、揭陽三縣的墾民,由於其先祖原來皆是自閩 入墾粵東,所以通行閩南語的潮汕片(潮汕話是閩南語的分支)。而來自潮州府的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和惠州府的興寧、長樂二縣的墾民,則為單純使用客語的客 家墾民。

因此在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拓墾歷史上,會出現同時使用閩南語和客語二種不同方言的客籍墾民..直到現在。

ps:閩南語的潮汕片與一些閩南語的次方言是可以互通的,尤其是漳州、泉州、台灣的閩臺片..所以,目前有些客家人說的閩南語聽在一般閩南人耳中無礙(雖然還是有些微差異)...

也 就是說,如果說潮汕片被歸為客語,但聽起來卻又像俗稱台灣話的閩臺片(潮汕片原本就是閩南語的分支),這說明清朝朱一貴事件時,屬於閩 籍/福建省漳州長泰人的朱一貴(其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和屬於客籍/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人的杜君英(其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和粵籍 使用 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一地墾民與客籍傭工),雙方可以合作反清原因。...可惜後來由於兩人的權鬥,讓整個起事集團遂開始分裂成使用泉漳閩南語的 閩籍墾民和使用潮汕片的粵籍墾民二股勢力,加上清朝官方的從中挑撥,造成台灣閩、粵族群間的長期對立。

由於朱一貴事件後,清朝官方每每以「義民」褒方式,利用客籍族群來對付閩籍族群,或利用閩籍族群來對付客籍族群,導致1721朱一貴事件後,台灣社會閩客 兩族群的關係丕變..直到百年後的(道光年間1820~)仍然如此。當時台灣有位貢生林師聖就曾感慨當時社會閩人與粵人間的緊繃關係,在經過一番調查後, 做出閩粵關係丕變的源頭結論:「其禍自朱逆叛亂以至於今,仇日以結,怨日已深,治時閩欺粵,亂時粵侮閩,率以為常,冤冤相報無已時。」...

換句話說,如果當時閩粵兩族群的關係可以被形容是"禍",可見兩族群間的緊繃程度..即使到現在...這種"禍"端是否仍然在兩族群間的“意識上”繼續環 繞著...尤其在統治者(指另一個統治族群)的利用下,著實難以化解...除非...事情的源頭及轉變過程可以被普遍知曉....而且提出的反省解決之道 可以被兩族群普遍認同與接受...。



【補述】-

台灣人一般會把來自唐山(中國)的惠州府(今廣東惠州市)、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汀州府(福建長汀縣)、韶州府(今廣東韶關市)等四處地方的人士, 認為是純客家人,這四處也是客家族群的原鄉;至於福建省漳州府、泉州府和包括廣東省的潮州府,雖然是閩南族群的原鄉,但其實卻也混居著一些客家人。
                                                                  
也就是說,客家族群雖然主要來自廣東,而廣東舊稱又稱為粵東,故在台灣的客家人,過去常稱自己是粵東人;所以過去台灣坊間往往以「粵東客家、閩南福佬」做為對稱。

只是...如果客家族群主要來自廣東,但像福建省的汀州府卻又是純客家族群所在,汀州人不稱自己是閩南人..反而以粵東人自居,其原因就來自於他們所說的客家語言。

而像潮州府雖然隸屬廣東省,卻跟福建省漳州府、泉州府一様,反而是閩南族群佔多數的地區,但像祖籍來自潮州府大埔縣、饒平縣、豐順縣、揭陽縣等地的一些台 灣人,雖然地緣因素亦口操(說)著閩南話,卻仍然以粵東(客)人自居,而且選擇融入客家族群;但特別的是..1949年後亦有一部分行潮州當地閩南語的粵 東(客)人,來台後自動選擇融入閩南族群。

換言之,1949年後..由於有一部分行潮州當地閩南語的粵東(客)人,來台後選擇融入閩南族群,所以即使擁有客家血緣,但意識並不十分強烈。

這就是說,目前台灣的確存在著一些擁有客家血緣,但卻不(太)會說真正客語..反而是能操(說)著流利閩南話(其實是潮汕片)的客家人。

✔PS:「義民」非客家人專屬...過去清朝官方常利用客籍族群來對付閩籍族群,或 利用閩籍族群來對付客籍族群(所謂「以 漢制漢」),當利用閩籍族群來對付客籍族群時,其實閩人亦可稱為「義民」,所以「義民」非客家人專屬...。換言之,台灣史的清朝時期,論其族群時,一般 會以三族制的「(熟)蕃制(生)蕃」、「(熟)蕃制漢」論之,卻常忽略「以漢制漢」這塊的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